打退堂鼓

出自 元代 关汉卿 《窦娥冤》

释义:旧官吏退堂时要击鼓。今比喻与人共事而半路退缩。

现代解析

“打退堂鼓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古代打仗时敲退兵鼓收兵撤退,现在用来形容人做事半途而废,遇到困难就放弃。

它的精髓在于用“战场撤退”的场景,生动比喻生活中那些轻易认输的行为。比如学习时遇到难题就丢开书本,工作受挫马上想辞职——这种“一碰钉子就缩回去”的态度,就像战场上还没拼命就先鸣金收兵,既浪费机会,也暴露了意志力的薄弱。

这个成语的魅力在于两点:
1. 画面感强:鼓声一响军队撤退的场景,让人瞬间理解“临阵退缩”的可笑;
2. 警示意味:暗示放弃不仅会失败,还可能被人看轻,就像逃兵会遭人耻笑一样。

它提醒我们: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咬牙坚持的时刻,而“退堂鼓”一响,就等于亲手关上了可能性的大门。

关汉卿

关汉卿(约1220年──1300年),元代杂剧作家。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,“元曲四大家”之首。号已斋(一作一斋)、已斋叟。汉族,解州人(今山西省运城),与马致远、郑光祖、白朴并称为“元曲四大家”。以杂剧的成就最大,一生写了60多种,今存18种,最著名的有《窦娥冤》;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,如:《单刀会》、《单鞭夺槊》、《西蜀梦》等;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、套数10多首。关汉卿塑造的“我却是蒸不烂、煮不熟、捶不匾、炒不爆、响珰珰一粒铜豌豆”(〈不伏老〉)的形象也广为人称,被誉“曲家圣人”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