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蒙振聩

出自 清代 吴敬梓 《儒林外史》

释义:使盲人也能看见﹐聋人也能听见。比喻言论文章有使人清醒感奋的作用。

现代解析

“发蒙振聩”这个成语就像给迷糊的人泼了盆冷水,让他瞬间清醒过来。

想象一下:有人整天浑浑噩噩,像蒙着被子睡觉,或者耳朵里塞着棉花听不清声音。这时候突然有人用简单有力的道理点醒他,就像掀开被子、拔掉耳塞,让他眼前豁然开朗,耳朵听得清清楚楚——这就是成语想表达的效果。

它强调用直接、有力的方式打破别人的糊涂状态,比如:
- 老师用生动的例子讲透难懂的知识,让学生“啊哈”一声恍然大悟;
- 朋友一针见血指出你的错误,让你从自我欺骗中清醒过来。

这个成语的妙处在于画面感:用“掀开蒙眼的布”“震醒聋耳朵”这种动作,把“唤醒他人”这件事形容得又形象又有力量。生活中我们都当过“蒙着”“聩着”的人,也遇到过点醒自己的瞬间,所以很容易共鸣。

吴敬梓

吴敬梓(1701—1754年),字敏轩,一字文木,号粒民,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。汉族,安徽省全椒人。因家有“文木山房”,所以晚年自称“文木老人”,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,故又称“秦淮寓客”(现存吴敬梓手写《兰亭序》中盖有印章:“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”)。后卒于客中。著有《文木山房诗文集》十二卷(今存四卷)、《文木山房诗说》七卷(今存四十三则)、小说《儒林外史》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