轰轰烈烈

出自 宋代 文天祥 《沁园春·题张许双庙》

释义:轰轰:象声词,指巨大声响。烈烈:火势旺盛的样子。形容气魄雄伟,声势浩大,不同凡响。

现代解析

“轰轰烈烈”这个成语,就像一场大火烧得噼里啪啦,或者一群人敲锣打鼓干大事的场面。它专门用来形容那些动静特别大、气势特别足、让人一看就热血沸腾的事情。

比如:
1. 战争场面:千军万马冲锋陷阵,战鼓震天响,这就是典型的"轰轰烈烈"。
2. 革命运动:一群人为了理想上街游行,口号喊得震天响,改变历史的那种劲头。
3. 人生选择:有人放弃稳定工作去山区支教,这种"不平凡"的活法也叫轰轰烈烈。

这个词自带BGM(背景音乐),你一听到它,脑子里就会自动播放激昂的音乐。它和"偷偷摸摸"完全相反——做事光明正大,动静越大越好,要的就是这种存在感。

不过要注意:轰轰烈烈的事情不一定都成功。比如一场仗打得再热闹,最后也可能输掉。所以这个成语重点在"气势足",不在"结果好"。

现代人经常用它来形容两种生活态度:
- 要么干票大的(比如创业)
- 要么爱得疯狂(比如轰动全城的求婚)

简单说,它就是现实生活中的"高光时刻"代名词。

文天祥

文天祥(1236.6.6-1283.1.9),字履善,又字宋瑞,自号文山,浮休道人。汉族,吉州庐陵(今江西吉安县)人,南宋末大臣,文学家,民族英雄。宝祐四年(1256年)进士,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。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,被扣留。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,由南通南归,坚持抗元。祥兴元年(1278年)兵败被张弘范俘虏,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,后在柴市从容就义。著有《过零丁洋》、《文山诗集》、《指南录》、《指南后录》、《正气歌》等作品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