丰功伟绩

出自 宋代 包拯 《天章阁对策》

释义:伟大的功劳和业绩。

现代解析

“丰功伟绩”这个成语,就像给一个人的人生成绩单打了满分。它专门用来形容那些特别厉害、影响深远的功劳和成就,而且往往和“改变历史”“造福大众”这类大事挂钩。

举个例子:像袁隆平研究出杂交水稻,让无数人吃饱饭;或者像钱学森推动中国航天事业,这些实实在在改变国家命运、改善百姓生活的贡献,才配叫“丰功伟绩”。它自带一种“教科书级别”的崇高感,普通人加班赚了笔奖金可不能用这个词。
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还藏着中国人的价值观——功劳要“丰”(又多又大),成绩要“伟”(不平凡),说明我们特别敬重那些埋头苦干、最终造福社会的实干家。用这个词时,字里行间都带着油然而生的敬佩。

包拯

包拯(999年-1062年7月3日),字希仁。庐州合肥(今安徽合肥肥东)人。北宋名臣。天圣五年(1027年),包拯登进士第。嘉祐六年(1061年),任枢密副使。因曾任天章阁待制、龙图阁直学士,故世称“包待制”、“包龙图”。嘉祐七年(1062年),包拯逝世,年六十四。追赠礼部尚书,谥号“孝肃”,后世称其为“包孝肃”。包拯廉洁公正、立朝刚毅,故有“包青天”及“包公”之名,京师有“关节不到,有阎罗包老”之语。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,认为他是奎星转世 ,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,亦被称为“包青天”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