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合后偃

出自 元代 关汉卿 《窦娥冤》

释义: 见“[[前合后仰]]”。

现代解析

“前合后偃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前面合拢,后面仰倒”,用来形容人走路时摇摇晃晃、站不稳的样子,就像喝醉酒或身体虚弱时东倒西歪的状态。

它的精髓在于用简单的动作画面,生动传递了两种典型的不稳姿态:
1. “前合”:身体前倾,像要向前扑倒,手脚忙乱地想稳住自己;
2. “后偃”:突然又往后仰,差点摔倒,显得笨拙又狼狈。

这个成语的魅力在于“动态感”——短短四个字,像拍了一段小视频,让人立刻联想到生活中那些失去平衡的滑稽场景。比如:
- 喝多的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路;
- 刚学滑冰的孩子在冰面上左摇右摆;
- 穿太大鞋子的人拖沓着迈步……

它既可以用来自嘲(比如“今天太累,走路都前合后偃”),也能幽默地调侃他人(“你晃得像前合后偃,是不是偷偷练醉拳?”)。这种画面感强、带点诙谐的表达,比直接说“站不稳”更鲜活有趣。

关汉卿

关汉卿(约1220年──1300年),元代杂剧作家。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,“元曲四大家”之首。号已斋(一作一斋)、已斋叟。汉族,解州人(今山西省运城),与马致远、郑光祖、白朴并称为“元曲四大家”。以杂剧的成就最大,一生写了60多种,今存18种,最著名的有《窦娥冤》;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,如:《单刀会》、《单鞭夺槊》、《西蜀梦》等;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、套数10多首。关汉卿塑造的“我却是蒸不烂、煮不熟、捶不匾、炒不爆、响珰珰一粒铜豌豆”(〈不伏老〉)的形象也广为人称,被誉“曲家圣人”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