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“萎靡不振”就像一个人蔫儿了的植物——耷拉着脑袋,提不起劲儿。
拆解一下:
- “萎靡”:想象晒蔫的青菜,软趴趴没活力;或是人熬夜后哈欠连天、眼皮打架的样子。
- “不振”:像手机电量只剩1%,想动却动不起来,整个人“丧丧的”。
啥时候用?
形容人长期没精神(比如连续加班后的状态)、团队士气低落(如比赛连败后的队员),甚至经济下滑时也能用(市场“蔫”了,消费冷清)。
关键点:
它不只是“一时累”,而是持续性的消沉,带着一种“摆烂”感——不是不想好,是连挣扎的力气都没了。
对比其他词:
- “疲惫”只是累,休息就好;“萎靡不振”是累到“放弃治疗”。
- “灰心”是心理受挫;“萎靡不振”是身心一起垮掉。
如何摆脱?
这个成语本身是“警报”——提醒你要么赶紧充电(休息调整),要么换土壤(改变环境),否则可能烂根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