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疮百孔

出自 唐代 韩愈 《与孟尚书书》

释义:到处都是洞和疮口。比喻破坏得非常严重。也形容人的弱点、毛病很多。也作“百孔千疮”。

现代解析

“千疮百孔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上千个破洞,上百个窟窿”,就像一件衣服被虫蛀得满是洞,或者一堵墙被风雨侵蚀得破烂不堪。它用来形容事物(或人)遭受严重破坏后残破不堪的状态,也可以比喻问题多到难以收拾的局面。

核心精髓:
1. 破坏的严重性:不是一两个小问题,而是密密麻麻的缺陷或漏洞,几乎“没一块好地方”。比如:
- 一座年久失修的老房子,屋顶漏雨、墙壁裂缝、地板腐朽,可以说“千疮百孔”;
- 一个公司如果管理混乱、负债累累、员工流失,也能用这个词形容。

2. 难以修复的困境:问题多到修了东边漏西边,让人无从下手。比如:
- 有人长期忽视健康,突然查出多种疾病,身体“千疮百孔”;
- 一段关系如果充满欺骗和伤害,信任感也会“千疮百孔”。

使用场景提醒:
这个词带强烈的负面色彩,通常不用于轻微问题。比如手机屏幕裂了一道缝,不能说“千疮百孔”;但若屏幕碎成蜘蛛网,还伴随电池老化、按键失灵,就非常贴切了。

成语的魅力:
它用“千”和“百”的夸张数字,加上“疮”“孔”这种具象的破损画面,让人瞬间联想到触目惊心的衰败感,比单纯说“问题很多”更有冲击力。

韩愈

韩愈(768~824)字退之,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、思想家,河阳(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)人,汉族。祖籍河北昌黎,世称韩昌黎。晚年任吏部侍郎,又称韩吏部。谥号“文”,又称韩文公。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,破骈为散,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。宋代苏轼称他“文起八代之衰”,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,与柳宗元并称“韩柳”,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名,作品都收在《昌黎先生集》里。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“道统”观念的确立者,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