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孔千疮

出自 唐代 韩愈 《与孟尚书书》

释义:形容破坏得很严重或弊病很多。[近]满目疮痍。

现代解析

“百孔千疮”这个成语就像形容一件破旧不堪的衣服,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破洞和补丁。它用来比喻事物或局面被破坏得非常严重,到处都是问题和漏洞,几乎没法完整看待。

想象一下:一栋老房子年久失修,屋顶漏雨、墙壁裂缝、地板腐朽,到处都需要修补——这就是“百孔千疮”的生动画面。它不只是说问题多,更强调这些问题已经让整体结构变得脆弱不堪,就像被虫蛀空的木头,轻轻一碰可能就会垮掉。

这个成语特别适合形容两种状况:一种是长期积累的衰败(比如管理混乱的公司),另一种是突然遭受多重打击后的惨状(比如经历自然灾害的城市)。它用夸张的数字(百、千)让我们直观感受到问题的密集程度,比单纯说"破破烂烂"更有冲击力。

韩愈

韩愈(768~824)字退之,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、思想家,河阳(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)人,汉族。祖籍河北昌黎,世称韩昌黎。晚年任吏部侍郎,又称韩吏部。谥号“文”,又称韩文公。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,破骈为散,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。宋代苏轼称他“文起八代之衰”,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,与柳宗元并称“韩柳”,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名,作品都收在《昌黎先生集》里。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“道统”观念的确立者,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