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见多怪

出自 清代 郑燮 《与金农书》

释义:少见:见识少。见识少的人遇见不常见的事物就觉得十分奇怪。

现代解析

“少见多怪”这个成语特别接地气,字面意思就是:一个人见识少,遇到点平常事就觉得稀奇古怪。比如有人第一次见到菠萝,惊讶地问“这玩意儿怎么还长刺?”,其实就是因为没见过才大惊小怪。

它的精髓在于用四个字戳中人性弱点: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,第一反应常常是怀疑或否定。就像古代农民听说大象像堵墙,会觉得荒唐;现代人如果没见过智能家居,可能觉得“冰箱自己买菜”是天方夜谭。成语提醒我们:世界很大,别急着对新鲜事物下结论。

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它自带幽默感——把“无知导致惊讶”这种尴尬场景,用俏皮的方式点破。既不说教也不伤人,就像朋友调侃你“别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”,让人会心一笑的同时悄悄长个记性:多开阔眼界,才能少闹笑话。

郑燮

郑板桥(1693—1765)清代官吏、书画家、文学家。名燮,字克柔,汉族,江苏兴化人。一生主要客居扬州,以卖画为生。“扬州八怪”之一。其诗、书、画均旷世独立,世称“三绝”,擅画兰、竹、石、松、菊等植物,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,成就最为突出。著有《板桥全集》。康熙秀才、雍正举人、乾隆元年进士。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、山东潍县知县,有惠政。以请臻饥民忤大吏,乞疾归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