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籁俱寂

出自 唐代 常建 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

释义:形容四周非常寂静。

现代解析

《万籁俱寂》形容的是大自然中所有声音都消失的极致宁静状态。"籁"原指古代一种三孔乐器,后来代指自然界的声音。这个成语的精妙之处在于用"万籁"(所有声响)与"俱寂"(完全安静)形成强烈对比,就像用"所有色彩"来衬托"纯白"一样。

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:深夜的深山,连虫鸣鸟叫都停止了,树叶不再沙沙作响,溪水似乎也放轻了脚步,整个世界像被按下静音键。这种宁静不是空洞的安静,而是能让人清晰听见自己心跳声的、充满张力的静默。古人用这四个字,既描绘出自然界的静谧之美,也暗含了人心在喧嚣后获得的平静,就像现代人偶尔关掉所有电子设备享受的那种珍贵安宁。

有趣的是,这种绝对安静在现实中几乎不存在——只要仔细听,总能发现细微声响。所以成语更多是表达一种心灵感受:当人真正静下心来时,外界的嘈杂会自动"消音",这种主观体验比客观环境更值得玩味。

常建

常建(708-765),唐代诗人,字号不详,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,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,长仕宦不得意,来往山水名胜,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。后移家隐居鄂渚。大历中,曾任盱眙尉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