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“箪瓢屡空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饭筐和水瓢经常空着”,用来形容生活极度贫困,连最基础的吃喝都难以保障。它的精髓在于用两个最朴素的日常物件——装饭的箪和舀水的瓢,生动勾勒出一个人家徒四壁、缺吃少穿的窘境。
这个成语的魅力在于“以小见大”。它没有直接说“穷得揭不开锅”,而是通过饭筐和水瓢总是空空如也的画面,让人瞬间联想到:家里米缸见底、灶台冷清,主人可能正饿着肚子发呆的场景。这种具象化的表达比抽象说“贫穷”更有冲击力——就像用“手机电量总剩1%”来比喻焦虑,比直接说“我很焦虑”更让人感同身受。
它背后还藏着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。古人用这个词时,往往带着对清贫生活的坦然接受,比如陶渊明虽然“箪瓢屡空”,却能“晏如也”(安然自若)。这种在困境中保持从容的精神,让这个成语超越了单纯描述贫穷,更成为一种安贫乐道的生活哲学。
陶渊明
陶渊明(352或365年—427年),字元亮,又名潜,私谥“靖节”,世称靖节先生,浔阳柴桑(今江西省九江市)人。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、辞赋家。曾任江州祭酒、建威参军、镇军参军、彭泽县令等职,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,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,从此归隐田园。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,被称为“古今隐逸诗人之宗”,有《陶渊明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