闻过则喜

出自 唐代 韩愈 《答冯宿书》

释义:听到有人批评自己的过错就感到高兴。形容很虚心,对自己要求严格。

现代解析

“闻过则喜”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“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感到高兴”。它讲的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做人态度——不护短、不嘴硬,别人一针见血地说出你的缺点时,你不但不恼火,反而像收到礼物一样开心。

想想生活中常见的情况:当同事说“你方案这里可能考虑不周”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辩解;父母说“你最近脾气有点急”,子女马上觉得被唠叨;朋友提醒“你这句话伤人了”,我们可能立刻反驳“我没这个意思”。但“闻过则喜”的人会眼睛一亮:“太好了!这正是我没注意到的!”

这种态度牛在三点:第一,把批评当镜子,知道靠自己是看不清后脑勺的;第二,把提意见的人当贵人,明白敢说真话的人其实在帮你进步;第三,有“错题本是高分秘籍”的思维,就像学生时代整理错题才能考好一样。

真正能做到的人往往成长特别快,因为别人都捂着伤口不让碰,他们却主动请人帮忙找问题。就像一棵树,别人只修剪看得见的枯枝,他们连埋在土里的烂根都挖出来治,自然长得更挺拔。

韩愈

韩愈(768~824)字退之,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、思想家,河阳(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)人,汉族。祖籍河北昌黎,世称韩昌黎。晚年任吏部侍郎,又称韩吏部。谥号“文”,又称韩文公。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,破骈为散,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。宋代苏轼称他“文起八代之衰”,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,与柳宗元并称“韩柳”,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名,作品都收在《昌黎先生集》里。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“道统”观念的确立者,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