毫厘不爽

出自 宋代 朱熹 《朱子语类》

释义:毫:细毛;发:头发;爽:差错。形容一点不差。

现代解析

“毫厘不爽”这个成语用大白话讲,就是“一丁点儿都不差”,像拿尺子量东西,分毫不差的意思。

它的精髓在于用“毫”和“厘”(古代极小的长度单位)比喻极其微小的差距,而“不爽”不是指心情不好,而是“不出错、不违背”。合起来形容做事精准到极致,比如科学实验的数据、工匠的手艺,甚至形容人说话算话、承诺百分百兑现。

这个成语的魅力在于,用具体的小单位(毫厘)让抽象的“精确”变得可视化。我们生活中夸人“一分钱不差”“说一不二”,其实都在用类似逻辑,但“毫厘不爽”更文雅有力,自带一种传统智慧的分寸感。

朱熹

朱熹(1130年9月15日~1200年4月23日),行五十二,小名沋郎,小字季延,字元晦,一字仲晦,号晦庵,晚称晦翁,又称紫阳先生、考亭先生、沧州病叟、云谷老人、逆翁。谥文,又称朱文公。汉族,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(今江西省婺源),出生于南剑州尤溪(今属福建三明市)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教育家、诗人、闽学派的代表人物,世称朱子,是孔子、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