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树琪花

出自 清代 曹雪芹 《红楼梦》

释义:比喻灿烂的灯火或焰火。

现代解析

“火树琪花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燃烧的树”和“美玉雕成的花”,合在一起用来形容灯火或焰火灿烂绚丽的景象,尤其常见于节日夜晚的繁华场景。

拆解分析:
1. 画面感极强
“火树”不是真的树着了火,而是比喻挂满彩灯的树,像被火焰照亮一样耀眼;“琪花”指用珍宝般的光华点缀的花形装饰。两者结合,立刻让人联想到元宵节的灯会、除夕的烟花——整条街亮如白昼,色彩斑斓的热闹景象。

2. 夸张的浪漫
这个成语用“树能燃烧”“花如美玉”的夸张手法,把普通灯光升华成奇幻美景。比如现代城市霓虹闪烁的夜景,用“火树琪花”形容,瞬间多了几分童话般的华丽感。

3. 背后的文化情绪
它承载着人们对喜庆时刻的集体记忆。无论是古代宫廷庆典,还是现代节日灯光秀,只要用上这个词,就能唤起一种“盛世欢腾”的共鸣,比直接说“灯火辉煌”更有感染力。

使用场景举例:
- 写春节庙会:“街头火树琪花,小孩举着糖葫芦在光影里钻来钻去。”
- 形容夜景:“江两岸的高楼灯光全开,宛如火树琪花倒映在水中。”

简单来说,这个成语是把“耀眼的热闹”浓缩成了四个字,画面、情感、文化全在里面,妥妥的中式美学大招。

曹雪芹

曹雪芹(约1715年5月28日—约1763年2月12日),名霑,字梦阮,号雪芹,又号芹溪、芹圃,中国古典名著《红楼梦》的作者,祖籍存在争议(辽宁辽阳、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),出生于江宁(今南京),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,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,曹顒之子(一说曹頫之子)。乾隆二十七年(1762年),幼子夭亡,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,卧床不起。乾隆二十八年(1763年)除夕(2月12日),因贫病无医而逝。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,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(1764年2月1日)、甲申(1764年)初春之说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