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地千里

出自 宋代 朱熹 《辞免直秘阁状一》

释义:赤:空,一无所有。赤地:寸草不生的土地。形容灾荒或战乱后大片土地荒凉的悲惨景象。

现代解析

“赤地千里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光秃秃的土地绵延千里”,但它的内涵可不止描述自然景象。

核心含义
形容灾荒或战乱后,大地寸草不生、一片荒凉的惨状。这里的“赤地”不是红色的土地,而是指草木死光后裸露的土色,强调毫无生机;“千里”也不是精确的距离,而是极言范围之广,突出灾难的严重性。

为什么生动?
1. 画面感强:四个字直接勾勒出一幅荒芜的图景——放眼望去,土地干裂、庄稼枯死,没有绿意,没有人烟,只有无尽的萧条。
2. 情感冲击:背后藏着百姓的苦难。比如古代旱灾时,农民颗粒无收,饿殍遍野,这成语一用,无需多言,就能让人感受到绝望。

现代用法
除了形容自然灾害(如大旱、蝗灾),也可比喻人为破坏后的环境(如过度砍伐导致山林光秃),甚至引申形容某些领域一片空白(比如“文化荒漠”)。

举个栗子
“连续三年大旱,这片曾经的粮仓竟成了赤地千里。”——一句话就能让人联想到干旱的恐怖后果。

注意
它自带“严重灾难”的底色,不能随便用来形容普通的荒地或冬天草木凋零的景象。

朱熹

朱熹(1130年9月15日~1200年4月23日),行五十二,小名沋郎,小字季延,字元晦,一字仲晦,号晦庵,晚称晦翁,又称紫阳先生、考亭先生、沧州病叟、云谷老人、逆翁。谥文,又称朱文公。汉族,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(今江西省婺源),出生于南剑州尤溪(今属福建三明市)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、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教育家、诗人、闽学派的代表人物,世称朱子,是孔子、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