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泻百里

出自 唐代 韩愈 《贞女峡》

释义:见“[[一泻千里]]”。

现代解析

“一泻百里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水一下子冲流上百里”,但实际是用来形容两件事:

1. 形容势头猛、速度快
比如洪水决堤时轰然冲下的场景,或者比喻某个计划一旦启动就势不可挡,像高铁发车后飞速前进一样,根本停不下来。

2. 形容文笔或说话流畅
就像打开水龙头哗啦啦流个不停,用来夸人写文章一气呵成,或者演讲时妙语连珠不打磕巴。

背后的画面感
想象山洪爆发时,大水从高处冲下来,一路摧枯拉朽、毫无阻碍——这种自然界的爆发力,被用来比喻人事的迅猛或流畅,特别有视觉冲击力。

注意点
这词本身是中性词,但实际用的时候容易带点夸张。比如吐槽人说话刹不住车,或者夸团队执行力强时都能用,关键看上下文。

韩愈

韩愈(768~824)字退之,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、思想家,河阳(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)人,汉族。祖籍河北昌黎,世称韩昌黎。晚年任吏部侍郎,又称韩吏部。谥号“文”,又称韩文公。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,破骈为散,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。宋代苏轼称他“文起八代之衰”,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,与柳宗元并称“韩柳”,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名,作品都收在《昌黎先生集》里。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“道统”观念的确立者,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