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危蹈难

出自 唐代 韩愈 《清边郡王杨燕奇碑文》

临:面对、靠近;蹈:用脚踩。
面对危险的局势,勇于赴汤蹈火,慷慨就义。

现代解析

“临危蹈难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面对危险,主动踏入困难”。它形容一个人在危急关头不退缩,反而迎难而上,勇敢承担风险或责任。

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它的精髓:

1. 不是被动应付,而是主动选择
成语中的“蹈”字很关键——它不是“躲”或“逃”,而是像踩进泥坑一样主动踏进去。比如消防员冲进火场,医生奔赴疫区,都是明知危险却依然前行的选择。

2. 强调勇气背后的清醒
这个成语不鼓吹蛮干,而是形容人清楚知道危险存在(“临危”),依然理性决定行动。就像战士冲锋前知道可能会受伤,但为了更重要的目标选择前进。

3. 平凡人也能做到的精神
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大事。比如疫情期间志愿者运送物资,普通人举报违法行为,都是“临危蹈难”的体现——关键在于面对压力时那份担当。

这个成语的魅力在于,它用四个字就刻画了一种英雄气概:危险当前,总有人会逆流而上。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都能点亮希望,也是人类面对灾难时最可贵的力量。

韩愈

韩愈(768~824)字退之,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、思想家,河阳(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)人,汉族。祖籍河北昌黎,世称韩昌黎。晚年任吏部侍郎,又称韩吏部。谥号“文”,又称韩文公。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,破骈为散,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。宋代苏轼称他“文起八代之衰”,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,与柳宗元并称“韩柳”,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名,作品都收在《昌黎先生集》里。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“道统”观念的确立者,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