铭心刻骨

出自 明代 李开先 《林冲宝剑记》

释义:见“刻骨铭心”,形容记忆深刻得让人永远也不能忘记(多用于对别人的感激)。也说镂骨铭心。

现代解析

“铭心刻骨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刻在心上,雕在骨头上”,但别被字面吓到,它其实讲的是人对某些经历的深刻记忆——深刻到像用刀刻进身体里一样,一辈子都忘不掉。

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小时候第一次学骑自行车摔得膝盖流血,那种疼和尴尬可能早就忘了;但如果是你暗恋多年的人突然对你笑了一下,那个瞬间的温度、心跳,甚至对方衣角的颜色,可能几十年后想起来依然清晰——这就是“铭心刻骨”。它不一定是痛苦的(虽然常用来形容教训或遗憾),任何强烈到穿透时光的情感或经历都能用这个词。

它的魅力在于用“身体记忆”比喻情感记忆。我们都有过这种体验:某些事明明过去很久,回忆时却像摸到皮肤上的疤痕一样真实。这个成语把这种抽象的感受,变成看得见的“刻痕”,比简单说“难忘”更有画面感。比如老一辈常说“饥荒年代的饿,是铭心刻骨的”,听着就比“很难忘”更有冲击力,因为让人联想到骨头上的刻字,连生存本能都记住了那种饿。

李开先

(1502—1568)明山东章丘人,字伯华,号中麓。嘉靖八年进士,授户部主事,官至太常寺少卿,提督四夷馆。罢归,治田产,蓄声伎,家居近三十年。征歌度曲,为新声小令,诗歌豪放,尤工词曲,不循格律,诙谐调笑,信手放笔。自谓藏曲最富,有“词山曲海”之目。曾刻元乔梦符、张小山小令。作传奇《宝剑记》,又有《登坛记》,今佚。又有《词谑》、《闲居集》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