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般奉承

出自 元代 关汉卿 《金线池》

释义:用各种方式来恭维讨好人。

现代解析

“百般奉承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用一百种方式去讨好别人”,形容一个人为了讨好对方,使出浑身解数,用尽各种方法去巴结、吹捧。

它的精髓在于刻画了一种“过度迎合”的虚伪态度。比如:
- 职场中:有人对领导点头哈腰,明明工作普通却硬夸“英明神武”,甚至主动端茶倒水、抢着跑腿,只为博取好感。
- 生活中:朋友买了件衣服,明明不好看,却硬说“太有品位了”,只是为了让对方高兴,而非真心评价。

为什么这种行为有问题?
1. 失去真诚:奉承的本质是“表演”,长期如此会让人怀疑你的真实意图。
2. 助长虚荣:被奉承的人可能沉迷于虚假的赞美,看不清自身问题。
3. 消耗精力:绞尽脑汁讨好别人,反而让自己活得很累。

幽默理解
就像给气球不停打气,吹得再大也容易“啪”一声破掉——靠奉承维持的关系,往往经不起考验。

这个成语提醒我们:与人交往,真诚比技巧更重要;适当的赞美是礼貌,过度的奉承反而显得廉价。

关汉卿

关汉卿(约1220年──1300年),元代杂剧作家。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,“元曲四大家”之首。号已斋(一作一斋)、已斋叟。汉族,解州人(今山西省运城),与马致远、郑光祖、白朴并称为“元曲四大家”。以杂剧的成就最大,一生写了60多种,今存18种,最著名的有《窦娥冤》;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,如:《单刀会》、《单鞭夺槊》、《西蜀梦》等;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、套数10多首。关汉卿塑造的“我却是蒸不烂、煮不熟、捶不匾、炒不爆、响珰珰一粒铜豌豆”(〈不伏老〉)的形象也广为人称,被誉“曲家圣人”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