绨袍之义

出自 唐代 高适 《咏史》

释义:比喻不忘旧日的交情。

现代解析

《绨袍之义》讲的是战国时期范雎和须贾的故事。范雎曾受须贾陷害差点丧命,后来范雎发迹成为秦国丞相。当须贾出使秦国时,范雎故意穿着破旧衣服见他。须贾不知对方身份,见他衣衫单薄,立即脱下自己的绨袍(粗丝绸外套)给他御寒。正是这件袍子的温暖让范雎最终选择宽恕旧怨。

这个成语的精髓在于展现人性中珍贵的善意。即使曾有过节,当看到他人落魄时,须贾本能流露的关怀超越了利害关系——他送出的不仅是一件袍子,更是对他人苦难的同理心。而范雎的宽恕更难得:他记住的不是过去的伤害,而是寒冷时收到的这份温暖。

故事告诉我们:真正的善良往往体现在微小举动中,而宽容的力量能化解最深的恩怨。就像冬天里的一件旧袍子,温暖了身体,更融化了心中的坚冰。这种不计前嫌、以德报怨的情义,至今仍闪耀着人性的光芒。

高适

高适(704—765年),字达夫,一字仲武,渤海蓨(今河北景县)人,后迁居宋州宋城(今河南商丘睢阳)。安东都护高侃之孙,唐代大臣、诗人。曾任刑部侍郎、散骑常侍,封渤海县侯,世称高常侍。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,卒赠礼部尚书,谥号忠。作为著名边塞诗人,高适与岑参并称“高岑”,与岑参、王昌龄、王之涣合称“边塞四诗人”。其诗笔力雄健,气势奔放,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、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。有文集二十卷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