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生秋杀

出自 唐代 白居易 《贺杀贼表》

释义:春天万物初生成长,秋天则衰败凋落。

现代解析

“春生秋杀”这个成语,用四季变化比喻自然规律和人生道理,核心是讲事物发展的必然性——有新生就有消亡,有给予就有收回。

字面看很简单:春天万物萌发,草木生长(生);秋天草木凋零,自然肃杀(杀)。但背后藏着两层智慧:

1. 规律不可抗拒
就像农民不会在秋天抱怨庄稼枯萎,因为知道这是来年丰收的前提。成语提醒我们:顺利时别得意,困境时别绝望,好坏都是循环的一部分。就像手机用久了会卡顿,新机型总会替代旧款,这是科技发展的"春生秋杀"。

2. 取舍的必然性
春天播种时若舍不得种子,秋天就无粮可收。好比职场中,想提升能力(生)就得牺牲娱乐时间(杀);想创业赚钱(生)就要承担风险(杀)。这个成语用四季告诉我们:任何获得都伴随着失去,关键要看清什么值得"生",什么必须"杀"。

现代生活中,这个规律随处可见:
• 森林大火后新苗破土(毁灭孕育新生)
• 企业淘汰旧业务才能转型成功(不破不立)
• 减肥需要戒掉零食(舍弃才能健康)

它不像"优胜劣汰"那么残酷,而是用四季轮转的温柔方式告诉我们:消亡本身就在滋养新生。

白居易

白居易(772年-846年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又号醉吟先生,祖籍太原,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,生于河南新郑。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唐代三大诗人之一。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,世称“元白”,与刘禹锡并称“刘白”。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,形式多样,语言平易通俗,有“诗魔”和“诗王”之称。官至翰林学士、左赞善大夫。公元846年,白居易在洛阳逝世,葬于香山。有《白氏长庆集》传世,代表诗作有《长恨歌》、《卖炭翁》、《琵琶行》等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