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循苟且

出自 宋代 吕祖谦 《答潘叔度》

释义:沿续旧习,敷衍草率,不思改革。

现代解析

“因循苟且”这个成语,拆开来看就很有意思。

“因循”就是按老一套来,像走路总踩着别人的脚印,懒得动脑子想新办法;“苟且”则是凑合应付,像学生糊弄作业,只要表面过得去就行。合起来就是形容一个人(或群体)做事不动脑筋、得过且过,既不肯创新突破,也不愿认真负责,像一台生锈的机器,嘎吱嘎吱地重复老动作。

比如单位里有个老项目明显有问题,但大家心想“以前都这么干的,别折腾了”,这就是因循;领导要求整改,底下人随便贴个新标签应付检查,这就是苟且。这种态度就像温水煮青蛙——短期看似省力,长期必然误事。它背后的警示是: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,最怕的不是“做错”,而是“不动”。

吕祖谦

吕祖谦(1137年4月9日—1181年9月9日),字伯恭,世称“东莱先生”,为与伯祖吕本中相区别,亦有“小东莱先生”之称。婺州(今浙江金华)人,原籍寿州(治今安徽凤台)。南宋著名理学家、文学家,出身“东莱吕氏”,为吕夷简六世孙、吕大器之子。淳熙八年(1181年)卒,年四十五。宋宁宗时,追谥“成”。嘉熙二年(1238年),改谥“忠亮”。吕祖谦博学多识,主张明理躬行,学以致用,反对空谈心性,开浙东学派之先声。他所创立的“婺学”(又称“金华学派”),也是当时最具影响的学派,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与朱熹、张栻齐名,并称“东南三贤”。著有《东莱集》、《历代制度详说》、《东莱博议》等,并与朱熹合著《近思录》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