熟读深思

出自 宋代 苏轼 《送安犉秀才失解西归》

释义:反复地阅读,认真地思考。

现代解析

“熟读深思”这个成语讲的是学习的两大关键步骤:先“熟读”,再“深思”。

第一步:熟读
就像学做菜要先反复看菜谱一样,读书也要多读几遍。第一遍可能只懂表面意思,读到第三遍、第五遍时,就会发现之前忽略的细节,文字背后的味道慢慢就品出来了。比如读《西游记》,初看是打妖怪的热闹,再读可能注意到孙悟空成长的变化。

第二步:深思
光读不够,还得像牛反刍一样反复琢磨。比如读到“失败是成功之母”,不能只背这句话,要结合生活想想:自己某次考试失利后是否总结了经验?下次就进步了?这就是把书读活的过程。

为什么重要?
现在很多人读书追求“快”和“多”,但囫囵吞枣反而浪费了好内容。就像吃人参果,猪八戒一口吞下不知滋味,孙悟空细嚼慢咽才尝到甜头。“熟读深思”提醒我们:真正掌握知识,不在于刷了多少本书,而在于是否把精华变成自己的智慧。

举个现代例子
学手机摄影,有人急着拍100张却不会构图,有人反复研究同一张照片的光影、角度——后者就是“熟读深思”的实践,进步反而更快。

简单说,这个成语告诉我们:学习不是赛跑,而是煮汤,火候到了味道自然浓。

苏轼

苏轼(1037-1101),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、美食家。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。汉族,四川人,葬于颍昌(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)。一生仕途坎坷,学识渊博,天资极高,诗文书画皆精。其文汪洋恣肆,明白畅达,与欧阳修并称欧苏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诗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、比喻,艺术表现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苏黄;词开豪放一派,对后世有巨大影响,与辛弃疾并称苏辛;书法擅长行书、楷书,能自创新意,用笔丰腴跌宕,有天真烂漫之趣,与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并称宋四家;画学文同,论画主张神似,提倡“士人画”。著有《苏东坡全集》和《东坡乐府》等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