狼餐虎咽

出自 明代 吴承恩 《西游记》

释义:见“[[狼餐虎咽]]”。

现代解析

“狼餐虎咽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像狼和老虎吃东西那样又急又猛,用来形容人吃饭时特别匆忙、大口吞咽的样子。

这个成语的精髓在于用两种凶猛的动物——狼和虎——来比喻人吃东西时的状态。狼和虎在野外捕猎时,为了争抢食物或防止被抢,通常会快速撕咬、大口吞食。用它们来形容人,既生动又夸张,让人一下子就能想象出那种“饿急了顾不上细嚼慢咽”的场景。

它的魅力在于画面感极强,短短四个字就能让人联想到具体的动作和神态。比如:
- 孩子放学回家饿坏了,抓起馒头就狼餐虎咽;
- 加班的人赶时间吃饭,狼餐虎咽几口就继续工作。

成语背后还暗含了一点调侃或批评的意味,比如提醒人“别吃太急,对胃不好”,或者形容人吃饭不够文雅。但它并不算严厉的贬义词,更多是带着幽默的观察,让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变得鲜活有趣。

简单来说,“狼餐虎咽”就是用动物凶猛吃饭的样子,来形容人吃得急、吃得香,甚至有点狼狈的状态,既形象又接地气。

吴承恩

(1500—1582)明小说家。山阳人,字汝忠,号射阳山人。科举屡遭挫折,嘉靖中补贡生,后任浙江长兴县丞。耻为五斗米折腰,拂袖而归,专意著述。自幼喜读野言稗史、志怪小说,善谐谑,晚年作《西游记》,叙述唐高僧玄奘取经故事。另有《射阳先生存稿》、《禹鼎志》等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