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识好歹

出自 明代 吴承恩 《西游记》

释义:歹:坏。分辨不清是非好坏。也作“不知好歹”。

现代解析

“不识好歹”这个成语,用大白话来说,就是“分不清好赖”。

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比如有人真心实意帮你,你却嫌他多管闲事;或者别人给你提了中肯的建议,你反而觉得对方在挑刺。这种行为就是“不识好歹”——把别人的好意当恶意,把帮助当麻烦。

它的核心在于“缺乏判断力”和“不懂感恩”。
- 缺乏判断力:就像把金子当石头扔了,分不清什么对自己真正有利。
- 不懂感恩:别人对你好,你不仅不领情,还可能反咬一口,让人寒心。

这个成语常带点批评的意味,比如父母骂孩子:“给你吃好的穿好的,你还闹脾气,真是不识好歹!” 或者朋友之间说:“人家明明是为你好,你还怪他,太不识好歹了!”

简单总结:做人要懂得分辨好坏,别把好心当成驴肝肺

吴承恩

(1500—1582)明小说家。山阳人,字汝忠,号射阳山人。科举屡遭挫折,嘉靖中补贡生,后任浙江长兴县丞。耻为五斗米折腰,拂袖而归,专意著述。自幼喜读野言稗史、志怪小说,善谐谑,晚年作《西游记》,叙述唐高僧玄奘取经故事。另有《射阳先生存稿》、《禹鼎志》等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