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怨沸腾

出自 清代 赵翼 《二十二史札记》

释义:人民的愤怒和怨恨情绪达到了极点,就像开水沸腾了一样。

现代解析

“民怨沸腾”这个成语就像一锅烧开的水——老百姓的不满情绪不断积累,最终像沸水一样翻腾爆发,整个社会都能感受到这股强烈的压力。

想象一个场景:老百姓长期遭遇不公平待遇,比如苛捐杂税太重、官员腐败或者政策损害百姓利益。一开始可能只是零星抱怨,就像小火慢煮。但随着问题持续得不到解决,不满情绪会像水温一样持续升高——街头巷议变多、投诉举报增加、民间抗议活动出现。当不满达到顶点时,整个社会就像滚开的沸水,随时可能“喷溅”出更大的社会动荡。

这个成语的精妙在于用“沸腾”这个动态过程,精准描绘了民意变化的三个阶段:
1. 初期积累(水温上升)——问题初现,抱怨声渐起
2. 中期扩散(气泡翻涌)——不满情绪在民间快速传播
3. 爆发临界(剧烈沸腾)——随时可能引发大规模抗议或冲突

它提醒当政者:老百姓的情绪就像温度计,当社会“水温”异常升高时,必须及时疏导解决,否则等到“沸水”喷溅,再补救就为时已晚。直到今天,这个成语仍然生动诠释着“民心向背决定政权存亡”的永恒道理。

赵翼

赵翼(1727年~1814年1月10日)清代文学家、史学家。字云崧,一字耘崧,号瓯北,又号裘萼,晚号三半老人,汉族,江苏阳湖(今江苏省常州市)人。乾隆二十六年进士。官至贵西兵备道。旋辞官,主讲安定书院。长于史学,考据精赅。论诗主“独创”,反摹拟。五、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,嘲讽理学,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,与袁枚、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。所著《廿二史札记》与王鸣盛《十七史商榷》、钱大昕《二十二史考异》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