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街花巷

出自 清代 李渔 《蜃中楼·双订》

释义:同'柳巷花街',旧指妓院聚集的地方。也特指妓院。也作“柳陌花街”、“花街柳巷”。

现代解析

《柳街花巷》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种满柳树的街道”和“开满鲜花的小巷”,听起来就很有画面感,对吧?但它真正的内涵可不止是风景美。

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繁华热闹的街市,尤其是古代那种商铺林立、人来人往的商业区。想想看:柳树随风轻摆,给街道增添柔美;各色鲜花在巷子里绽放,吸引路人驻足。这种地方往往茶馆酒肆林立,说书的、卖艺的、做小买卖的都聚集在此,充满市井烟火气。

更深一层,它还暗含“容易让人迷失”的意味。就像现代人逛商业街容易花钱超支一样,古人觉得这种热闹场所既让人流连忘返,也可能使人沉溺享乐。比如年轻书生若整天在“柳街花巷”闲逛,长辈就会担心他荒废学业。
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自带“反差萌”:表面诗情画意,实际藏着市井智慧。它提醒我们:繁华热闹虽好,但也要保持清醒。就像现在很多人喜欢打卡网红街,但也要记得——再美的街巷,终究是路过的地方。

李渔

李渔(1611-1680),初名仙侣,后改名渔,字谪凡,号笠翁。汉族,浙江金华兰溪夏李村人。明末清初文学家、戏剧家、戏剧理论家、美学家。被后世誉为“中国戏剧理论始祖”、“世界喜剧大师”、“东方莎士比亚”,是休闲文化的倡导者、文化产业的先行者,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。一生著述丰富,著有《笠翁十种曲》(含《风筝误》)、《无声戏》(又名《连城璧》)、《十二楼》、《闲情偶寄》、《笠翁一家言》等五百多万字。还批阅《三国志》,改定《金瓶梅》,倡编《芥子园画谱》等,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天才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