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“句斟字酌”这个成语,形容人在说话或写文章时,对每个句子、每个字都反复推敲,力求表达得精准完美。就像做菜时,厨师会仔细尝每一口汤,调整盐和调料的分量,直到味道恰到好处。
它的精髓在于体现了一种“认真到极致”的态度。比如发一条重要信息,有人会打了又删、改了又改,生怕用词不当;作家写书时可能为一个词纠结半天,换十几个说法——这种“较真”不是死板,而是对表达负责,希望把最准确的意思传递给对方。
这种态度在生活中的价值在于:
1. 避免误会:仔细推敲能减少歧义,比如合同条款、重要通知,字句清晰才能防止扯皮。
2. 提升质量:好文章、好演讲往往靠反复打磨,比如“春风又绿江南岸”的“绿”字,就是诗人改了十几次才定下的。
3. 尊重他人:斟酌语言也体现对听者的重视,比如安慰朋友时,用词不当可能雪上加霜,而谨慎表达更能传递真心。
不过,过度斟酌也可能变成纠结拖延。关键要分场合:写情书可以慢慢雕琢,但救火时喊“快跑!”就不用纠结用“逃”还是“奔”了。
简单说,这个成语赞美的是“既认真又灵活”的智慧——该抠细节时一丝不苟,该果断时干脆利落。
纪昀
纪昀 jǐ yún (1724年6月-- 1805年2月),字晓岚,一字春帆,晚号石云,道号观弈道人。历雍正、乾隆、嘉庆三朝,因其“敏而好学可为文,授之以政无不达”(嘉庆帝御赐碑文),故卒后谥号文达,乡里世称文达公。在文学作品、通俗评论中,常被称为纪晓岚。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,政治人物,直隶献县(今中国河北献县)人。官至礼部尚书、协办大学士,曾任《四库全书》总纂修官。代表作品《阅微草堂笔记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