牵肠割肚

出自 元代 白朴 《小石调·恼煞人》

释义:形容非常想念。形容内心悲痛如刀割。

现代解析

“牵肠割肚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拉扯肠子、割开肚子”,听起来就非常痛苦难受。它用来形容一个人内心极度煎熬,就像内脏被撕扯一样坐立不安。

核心精髓:
1. 夸张的比喻:用身体被伤害的剧烈疼痛,比喻心理上的极度痛苦,比如亲人出事、重大抉择前的焦虑,或对某人某事放不下的纠结。
例子:孩子高烧不退,父母急得“牵肠割肚”,就像心里有刀在割。

2. 强调“放不下”:这种痛苦往往源于过度牵挂或无法解脱的执念,比如思念远方的家人,或对过去的错误耿耿于怀。

使用场景:
- 形容深切的担忧(如“他失踪三天,全家牵肠割肚”)。
- 描写强烈的思念(如“异地恋的两人,每日牵肠割肚”)。
- 讽刺过度纠结(如“为这点小事牵肠割肚,不值得”)。

注意: 这个成语语气较重,一般不用在轻微烦恼上,而是形容“痛到心里”的极端情绪。

白朴

白朴(1226—约1306) 原名恒,字仁甫,后改名朴,字太素,号兰谷。汉族,祖籍隩州(今山西河曲附近),后徙居真定(今河北正定县),晚岁寓居金陵(今南京市),终身未仕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、曲作家、杂剧家,与关汉卿、马致远、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。代表作主要有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》、《裴少俊墙头马上》、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》等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