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音袅袅

出自 宋代 苏轼 《前赤壁赋》

释义:余音:指音乐演奏后好像还留在耳边的声音。袅袅:形容声音绵延不绝。形容音乐结束后悠扬悦耳的声音仍然绵延不绝,回响在耳边。也比喻诗文韵味无穷。

现代解析

“余音袅袅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音乐或声音结束后,悠长的回响还在空气中轻轻飘荡,久久不散。它像一幅动态的画面:琴弦停了,歌声止了,但那份美妙的韵律仿佛化作了无形的烟缕,绕着房梁、穿过竹林,让人闭眼还能感受到它的存在。

这个成语的精妙在于用“袅袅”这个叠词——形容轻烟缓慢上升的样子——来比喻声音的延续感。就像你吃完一颗糖,甜味还在舌尖停留;或看完一场烟花,眼前似乎还闪着光点。它抓住了人类感官的“延迟现象”,把抽象的听觉转化成了具象的视觉体验。

更深一层,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那些超越物理时间的精神共鸣。比如读完一本好书,合上封面后书中的思想仍在脑海盘旋;或经历一段深刻感情,分开后对方的影子还在生活中若隐若现。它揭示了一个生活真相:真正美好的事物从不因表面上的结束而消失,反而会以另一种方式持续滋养我们。

使用时要注意语境,它更适合描述轻柔悠远的声音(如古琴、箫声),而非激昂短促的声响(如锣鼓、枪声)。现在人们也常用它比喻艺术作品或自然景观带来的持久审美体验,比如“古镇的晨钟余音袅袅,让人忘却尘世喧嚣”。

苏轼

苏轼(1037-1101),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、美食家。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。汉族,四川人,葬于颍昌(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)。一生仕途坎坷,学识渊博,天资极高,诗文书画皆精。其文汪洋恣肆,明白畅达,与欧阳修并称欧苏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诗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、比喻,艺术表现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苏黄;词开豪放一派,对后世有巨大影响,与辛弃疾并称苏辛;书法擅长行书、楷书,能自创新意,用笔丰腴跌宕,有天真烂漫之趣,与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并称宋四家;画学文同,论画主张神似,提倡“士人画”。著有《苏东坡全集》和《东坡乐府》等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