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烛草露

出自 明代 杨慎 《洞天玄记》

释义:风中之烛易灭,草上之露易干。比喻人已衰老,临近死亡。

现代解析

《风烛草露》这个成语用两样自然界中极其脆弱的东西——风里的蜡烛和草上的露水,来比喻人生无常、生命短暂的状态。

蜡烛在风中随时可能熄灭,草叶上的露水太阳一晒就消失。这个成语的精妙在于用日常生活中谁都能观察到的小现象,传递出一种对生命的深刻感悟:人的生命就像这些脆弱的事物一样,充满不确定性,可能转瞬即逝。

它不像直接说"人生短暂"那么直白,而是通过具象的画面让人产生联想——当你想象一支小火苗在风中颤抖,或者看到清晨露珠从草尖滑落,就能瞬间理解那种脆弱感和珍贵感。这种表达方式既生动又含蓄,让抽象的人生哲理变得可感可知。

这个成语的魅力还在于它不单是消极的感叹,更暗含提醒:正因为生命易逝,才更要珍惜当下。就像我们会下意识想护住风中的烛火,会驻足欣赏草尖的露珠,对待短暂而珍贵的人生也该如此。

杨慎

杨慎(1488~1559)明代文学家,明代三大才子之首。字用修,号升庵,后因流放滇南,故自称博南山人、金马碧鸡老兵。杨廷和之子,汉族,四川新都(今成都市新都区)人,祖籍庐陵。正德六年状元,官翰林院修撰,豫修武宗实录。武宗微行出居庸关,上疏抗谏。世宗继位,任经筵讲官。嘉靖三年,因“大礼议”受廷杖,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。终明一世记诵之博,著述之富,慎可推为第一。其诗虽不专主盛唐,仍有拟右倾向。贬谪以后,特多感愤。又能文、词及散曲,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。著作达百余种。后人辑为《升庵集》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