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“割肚牵肠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割开肚子、扯出肠子”,听起来挺吓人的,但它实际是用来形容一种极度的牵挂和担忧——就像有人把你的心肝肠肚都翻出来折腾一样,比喻对某人或某事放心不下,焦虑到极点。
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
孩子第一次出远门读书,父母整天坐立不安,担心他吃不好、睡不好,甚至半夜突然惊醒。这种揪心的感觉,就是“割肚牵肠”。它比普通的“担心”程度更深,带着一种撕扯般的痛苦感。
这个成语的生动之处在于:
1. 画面感强:用身体被剖开的剧烈疼痛,比喻心理上的煎熬,让人瞬间共情。
2. 强调被动性:不是你自己胡思乱想,而是这种牵挂像被外力硬生生拽出来一样,无法控制。
使用时要注意:
- 通常用于形容对至亲至爱或极其重要之事的担忧,比如“母亲对病重儿子割肚牵肠”。
- 略带夸张色彩,日常小事(比如等外卖)用就显得不合分寸。
简单说,它是一句“升级版的担心”,专治那些让人心口发疼的牵挂。
王实甫
王实甫(1260年-1336年),名德信,大都(今北京市)人,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(今定兴县)。元代著名戏曲作家,杂剧《西厢记》的作者,生平事迹不详。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,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,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,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,成为中国戏曲史上“文采派”的杰出代表。著有杂剧十四种,现存《西厢记》、《丽春堂》、《破窑记》三种。《破窑记》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,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。另有《贩茶船》、《芙蓉亭》二种,各传有曲文一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