齿牙馀惠

出自 清代 蒲松龄 《聊斋志异·公孙九娘》

释义:指帮人说好话。

现代解析

“齿牙馀惠”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“牙齿间留下的甜味”,但它的真实含义要生动得多。想象一下,你吃完一颗糖,糖虽然没了,但嘴里还留着甜丝丝的感觉——这就是成语想表达的“事后依然让人回味的好处”。

它的核心在讲一种“长尾效应”:比如朋友随口夸你一句,这话早过去了,但每次想起来心里还是美滋滋的;或者老师多年前的指点,现在做事时突然悟到其中道理。这些都不是立竿见影的帮助,而是像好茶的回甘,当时不觉得,事后越来越有味道。

生活中处处有这种“延迟满足”的智慧:父母唠叨的规矩,年轻时嫌烦,成家后才发现有用;看似白读的书,某天突然解决你的难题。这些都属于“齿牙馀惠”——它提醒我们,有些礼物的价值,需要时间才能拆封。

蒲松龄

蒲松龄(1640-1715)字留仙,一字剑臣,别号柳泉居士,世称聊斋先生,自称异史氏,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。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。19岁应童子试,接连考取县、府、道三个第一,名震一时。补博士弟子员。以后屡试不第,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。为生活所迫,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,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,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,舌耕笔耘,近40年,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。1715年正月病逝,享年76岁。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《聊斋志异》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