焚膏继晷

出自 唐代 韩愈 《进学解》

释义:膏:油脂,指点灯用的油。晷:日光。点上油灯,以接替日光照明。形容夜以继日地工作或学习。

现代解析

“焚膏继晷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点燃灯油,接续日光”,形容人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或工作。它的精髓在于用生动的画面感,把拼命努力的姿态直接“画”在你眼前:

1. 画面联想
白天靠太阳光,晚上靠油灯——连自然光线都不够用了,还要自己点灯补上,像极了现代人熬夜加班时开台灯、通宵赶工的样子。这种“和时间赛跑”的紧迫感,古今相通。

2. 内核是“主动吃苦”
重点不在“熬夜”本身,而在于主动选择牺牲舒适。比如学生考前自愿放弃娱乐挑灯复习,创业者为项目连续熬夜,这种自我驱动的坚持才是成语赞扬的。

3. 警惕“虚假努力”
现在很多人用这个成语时容易忽略前提:真正的“焚膏继晷”必须有明确目标。如果只是熬夜刷手机、低效耗时间,就像点了灯却发呆——表面拼命,实则浪费灯油。

4. 现代启示
今天虽然不用点油灯,但“延长有效工作时间”的本质没变。比如有人利用通勤时间听课程,下班后学习新技能,都是新时代的“继晷”——关键在于把零碎时间转化为成长燃料。

这个成语的魅力在于,它用最朴素的“灯光+日光”的意象,把人类对抗时间局限、追求进步的永恒精神凝固了下来。

韩愈

韩愈(768~824)字退之,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、思想家,河阳(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)人,汉族。祖籍河北昌黎,世称韩昌黎。晚年任吏部侍郎,又称韩吏部。谥号“文”,又称韩文公。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,破骈为散,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。宋代苏轼称他“文起八代之衰”,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,与柳宗元并称“韩柳”,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名,作品都收在《昌黎先生集》里。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“道统”观念的确立者,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