较短量长

出自 唐代 韩愈 《进学解》

释义:谓比较长短,评论优劣。

现代解析

“较短量长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比一比谁短,量一量谁长”,实际是用来形容人们喜欢互相比较高低优劣的行为。

生活中,我们常会不自觉地和别人比:比成绩、比收入、比房子大小……这种比较有时能激励人进步,但过度较劲反而会让人焦虑或失去自我。比如,有人因为邻居买了新车,硬要贷款换更贵的车,结果压力倍增,这就是“较短量长”的负面体现。

这个成语的精髓在于提醒我们:比较要适度。与其总盯着别人的长处自寻烦恼,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自己上。就像跑步时,如果一直回头看对手,反而容易摔倒;专注自己的节奏,才能跑得更远。

它的魅力在于用简单的四个字,戳中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攀比心理,既有警示作用,又留有余地——不否定比较的价值,但强调清醒和克制。

韩愈

韩愈(768~824)字退之,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、思想家,河阳(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)人,汉族。祖籍河北昌黎,世称韩昌黎。晚年任吏部侍郎,又称韩吏部。谥号“文”,又称韩文公。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,破骈为散,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。宋代苏轼称他“文起八代之衰”,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,与柳宗元并称“韩柳”,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名,作品都收在《昌黎先生集》里。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“道统”观念的确立者,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