横槊赋诗

出自 唐代 元稹 《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》

释义:槊:长矛;赋:吟。横着长矛而赋诗。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。

现代解析

“横槊赋诗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横着长矛吟诗”,用来形容一个人既能武能文,在豪迈勇武的同时又不失风雅才情。

精髓解析:
1. 文武双全的象征
古代武将常持“槊”(一种长矛)征战沙场,而“赋诗”代表文人吟咏的雅兴。两者结合,展现了刚柔并济的魅力——比如一个将军在战场上威风凛凛,休息时却能即兴写诗抒情,这种反差感让人佩服。

2. 豪情与才情的碰撞
它不单指技能全面,更强调一种洒脱的气度。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上雷厉风行,私下却爱写诗画画,这种“反差萌”反而显得他更有血有肉,充满人格魅力。

3. 自信从容的态度
能“横槊”说明有实力底气,敢“赋诗”则体现胸襟开阔。就像现代人“左手键盘写代码,右手吉他弹民谣”,在快节奏中保持诗意,是一种高级的生活态度。

使用场景举例:
- 夸赞同事:“别看他平时谈判杀气腾腾,周末居然在公园朗诵自己写的诗,真是横槊赋诗啊!”
- 形容历史人物:“曹操一边带兵打仗,一边写出‘对酒当歌’,妥妥的横槊赋诗。”

这个成语的精妙在于,短短四个字就把“霸气”和“文艺”这对矛盾体和谐统一,让人联想到热血与浪漫并存的画面。

元稹

元稹(779年-831年,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),字微之,别字威明,唐洛阳人(今河南洛阳)。父元宽,母郑氏。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,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。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“新乐府”。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“元白”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