割股之心

出自 清代 吴敬梓 《儒林外史》

释义:割股:割下自己的大腿肉。为了治好病人,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。原是封建阶级所宣扬的一种愚孝行为。后泛指医家全心全意为病人诊治。

现代解析

“割股之心”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“割下自己大腿肉的决心”,听起来有点吓人,但别慌,它其实讲的是古人一种极端的报恩方式。

举个现代例子就懂了:比如你重病卧床,有个朋友二话不说就要卖房给你治病,这种“豁出全部家当救你”的狠劲儿,就是“割股之心”的精神内核。它强调的不是真的割肉,而是用最激烈的方式表达——为了在乎的人,自己受再大损失也心甘情愿。

古人用这个成语时常带点无奈:一方面佩服这种牺牲精神,比如《二十四孝》里割肉给父母治病的故事;另一方面也暗示这种做法太极端,就像现在不会鼓励人卖器官报恩一样。所以现在用它,更多是形容那种“掏心掏肺”的真诚,比如:“老王帮了我家三代人,这份割股之心的情谊永远不忘。”

吴敬梓

吴敬梓(1701—1754年),字敏轩,一字文木,号粒民,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。汉族,安徽省全椒人。因家有“文木山房”,所以晚年自称“文木老人”,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,故又称“秦淮寓客”(现存吴敬梓手写《兰亭序》中盖有印章:“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”)。后卒于客中。著有《文木山房诗文集》十二卷(今存四卷)、《文木山房诗说》七卷(今存四十三则)、小说《儒林外史》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