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“耿耿于心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像小石子硌在心里”,形容一件事或一种情绪长久地压在心头,挥之不去。它抓住了人类心理的一种常见状态——那些忘不掉的遗憾、解不开的结、放不下的牵挂。
比如:
- 朋友无心的一句话伤了你,事后对方忘了,你却耿耿于心好几个月;
- 考试因粗心丢分,哪怕已经过去多年,想起仍会耿耿于心;
- 亲人离世前未说出口的道歉,成为一辈子耿耿于心的痛。
这个成语的精妙在于用“耿”(原指小石子)比喻心理上的“硌硬感”。它不是剧烈的疼痛,而是一种持续的、隐隐的不适,就像鞋里有粒沙子,虽不致命却难以忽略。这种比喻让抽象的情绪变得可感,甚至让人联想到心里真有个小疙瘩的触感。
和“念念不忘”不同,“耿耿于心”往往带着消极色彩,暗示这件事成了心理负担。它提醒我们:有些事需要学会释怀,否则会变成心灵的暗伤。
纪昀
纪昀 jǐ yún (1724年6月-- 1805年2月),字晓岚,一字春帆,晚号石云,道号观弈道人。历雍正、乾隆、嘉庆三朝,因其“敏而好学可为文,授之以政无不达”(嘉庆帝御赐碑文),故卒后谥号文达,乡里世称文达公。在文学作品、通俗评论中,常被称为纪晓岚。清乾隆年间的著名学者,政治人物,直隶献县(今中国河北献县)人。官至礼部尚书、协办大学士,曾任《四库全书》总纂修官。代表作品《阅微草堂笔记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