遗德余烈

出自 宋代 王珪 《天地太庙七室皇后庙奉慈庙奏告仁宗皇帝谥号祝文》

释义:指先人留下的德泽和功业。

现代解析

“遗德余烈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留下的德行”和“剩余的功业”,合起来形容一个人或前人留下的高尚品德和伟大功绩,即使在他们离开后,这些精神和成就依然持续影响着后人。

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它的精髓:

1. 超越时间的价值
就像一棵大树倒下后,它的种子还能长成新森林。成语强调的是真正伟大的德行和功业不会随人消失,而是变成一种精神财富,长久滋养后代。比如历史上那些为民造福的清官,他们的正直品格会被百姓代代传颂。

2. 无形的影响力
不同于具体的遗产,它更侧重精神层面的传承。好比一个老师不仅传授知识,更用敬业态度感染学生,这种“职业精神”会比课本内容更持久地影响学生的成长。

3. 需要后人接续
“余”字暗示这不是终点。就像接力赛,前人的成就是交给后人的“接力棒”,需要继续发扬光大。比如科学家奠基的研究,需要新一代继续突破。

这个成语的魅力在于,它用短短四字就道破了人类文明传承的本质——真正珍贵的东西从来不是金银财宝,而是那些能穿越时空,不断激励后来者的精神火种。当我们说起某位先贤“遗德余烈”时,其实是在说:这个人活出了超越生命长度的价值。

王珪

王珪(1019年—1085年6月12日),字禹玉,北宋名相、著名文学家。祖籍成都华阳,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(今安徽省潜山县)。仁宗庆历二年(1042年),王珪进士及第,高中榜眼。初通判扬州,召直集贤院。历官知制诰、翰林学士、知开封府等。哲宗即位,封岐国公。旋卒于位,年六十七,赠太师,谥文恭。王珪历仕三朝,典内外制十八年,朝廷大典册,多出其手。自执政至宰相,凡十六年,少所建明,时称“三旨相公”。原有文集百卷,已佚。《四库全书》辑有《华阳集》四十卷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