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如灰土

出自 清代 蒲松龄 《聊斋志异·西湖主》

释义:同'面如土色',脸上的颜色像土一样。形容惊恐到顶点,脸上失去了血色。

现代解析

“面如灰土”这个成语很好理解,就是形容一个人脸色特别差,像泥土一样灰暗无光。想象一下,一个人受到惊吓、生了重病或者极度疲惫时,脸上血色全无,甚至发青发灰的样子——就像干巴巴的土灰色,这就是“面如灰土”描绘的画面。

这个成语的妙处在于用生活中常见的“灰土”作比喻,既形象又接地气。灰土是干燥、死气沉沉的,用它来形容脸色,立刻让人联想到“失去生命力”的感觉。比如:
- 熬夜三天的人照镜子,可能发现自己面如灰土;
- 突然听到噩耗的人,脸色唰地变得面如灰土;
- 重病患者久卧病床,难免面如灰土。

它比单纯说“脸色难看”更有画面感,短短四个字就能让人感受到人物当时的虚弱、惊恐或憔悴,是汉语中特别生动的表达方式。

蒲松龄

蒲松龄(1640-1715)字留仙,一字剑臣,别号柳泉居士,世称聊斋先生,自称异史氏,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。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。19岁应童子试,接连考取县、府、道三个第一,名震一时。补博士弟子员。以后屡试不第,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。为生活所迫,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,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,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,舌耕笔耘,近40年,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。1715年正月病逝,享年76岁。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《聊斋志异》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