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文入武

出自 唐代 刘禹锡 《寄毗陵杨给事》

释义:谓文武兼备。

现代解析

“出文入武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既能文,又能武”,形容一个人文武双全,既有文化修养,又有军事才能。

它的精髓在于强调人的全面能力——不光要有知识学问,还得有实际本领,尤其在古代社会,文武兼备的人往往更受推崇。比如一个读书人不仅能写文章,还能带兵打仗,这就是典型的“出文入武”。

这个成语的魅力在于它传递了一种理想的人格追求:不偏科、不局限。放到今天,可以类比为“学霸+运动健将”,或者“技术专家同时具备管理能力”。它提醒我们,单一特长固然重要,但全面发展更能应对复杂挑战。

简单来说,“出文入武”就是夸一个人“脑子够用,拳头也硬”,是古代版的“六边形战士”。

刘禹锡

刘禹锡(772-842),字梦得,汉族,中国唐朝彭城(今徐州)人,祖籍洛阳,唐朝文学家,哲学家,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,曾任监察御史,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。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,有“诗豪”之称。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。政治上主张革新,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。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(今湖南常德)。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、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“汉寿城春望”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