郊寒岛瘦

出自 宋代 苏轼 《祭柳子玉文》

释义:见“岛瘦郊寒”,岛、郊:指唐代诗人贾岛和孟郊。瘦、寒:指他们二人的诗作风格孤峭奇峻,多为凄苦之词。后多形容诗文的意境、风格孤峭奇峻。也作“郊寒岛瘦”。

现代解析

“郊寒岛瘦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郊野的寒冷,小岛的瘦削”,但实际是用来形容一种独特文艺风格的比喻说法。它源自两位唐代诗人——孟郊和贾岛(贾岛号“岛”),后人用这四个字概括他们诗歌的共同特点:用词简练冷峻,意境孤寂清苦

通俗理解:
1. 风格像“冷色调”的画
两人的诗很少写繁华热闹的场景,反而偏爱描写荒凉的自然景物(如枯树、寒月、孤鸟)或底层百姓的困苦生活,给人一种“秋冬季节”的萧瑟感。比如孟郊的“秋至老更贫,破屋无门扉”,贾岛的“独行潭底影,数息树边身”,读起来像冷风吹过,带着淡淡的苦涩。

2. 文字像“瘦金体”书法
他们写诗不爱堆砌华丽辞藻,而是反复推敲,追求用最精炼的字句表达最深的情感,甚至显得有点“抠字眼”。比如贾岛著名的“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”,一个“敲”字就反复斟酌(典故“推敲”由此而来),这种刻意求工的态度让诗句像瘦削的枝干,干净利落。

3. 为什么这种风格有价值?
虽然他们的诗不够“阳光”,但贵在真实。就像现代人喜欢用黑白照片表达深沉情绪一样,这种“冷瘦”风格能精准传递孤独、坚韧或对现实的反思。后人用这个成语,既认可他们开创的独特审美,也提醒创作者:艺术不一定非要甜美,深刻的力量往往藏在朴素与克制中。

举个现代例子
如果李白的诗像色彩浓烈的油画,孟郊贾岛的诗就更像一幅水墨素描——寥寥几笔,画一棵歪斜的老树,留大片空白,反而让人感受到风雪中的生命力。这种“少即是多”的智慧,正是成语的精髓。

苏轼

苏轼(1037-1101),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、美食家。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。汉族,四川人,葬于颍昌(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)。一生仕途坎坷,学识渊博,天资极高,诗文书画皆精。其文汪洋恣肆,明白畅达,与欧阳修并称欧苏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诗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、比喻,艺术表现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苏黄;词开豪放一派,对后世有巨大影响,与辛弃疾并称苏辛;书法擅长行书、楷书,能自创新意,用笔丰腴跌宕,有天真烂漫之趣,与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并称宋四家;画学文同,论画主张神似,提倡“士人画”。著有《苏东坡全集》和《东坡乐府》等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