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途易辙

出自 清代 朱之瑜 《端亭记》

释义:改变行车轨道,另走一条路。比喻改变方向、目标或做法。同“改辙易途”。

现代解析

“改途易辙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改变道路,调转车辙”,就像开车时发现原路不通,果断换条新路线。它核心讲的是:当发现老方法行不通时,灵活调整方向,不钻牛角尖。

这个成语的精妙在于两点:
1. 主动求变的智慧:不是硬着头皮撞南墙,而是像导航重新规划路线一样,及时止损。比如创业失败转行、学习换方法,都是现实中的“改途易辙”。
2. 破局的关键心态:它强调“清醒”和“勇气”——要能客观判断现状(知道路走不通),还要有推翻重来的魄力(舍得放弃沉没成本)。

它的魅力在于打破了“一条道走到黑”的固执,提倡动态调整的生存哲学。就像打游戏时发现某个关卡总过不去,聪明人会换装备或练新技能,而不是反复送人头。这种与时俱进的应变力,恰恰是应对复杂问题的实用智慧。

朱之瑜

朱之瑜(1600年11月17日~1682年5月23日),明清之际的学者和教育家。字楚屿,又作鲁屿,号舜水,汉族,浙江余姚人,明末贡生。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二次奉诏特征,未就,人称征君。清兵入关后,流亡在外参加抗清复明活动。南明亡后,东渡定居日本,在长崎、江户(今东京)授徒讲学,传播儒家思想,很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。著有《朱舜水集》。其学特点是提倡“实理实学、学以致用”,认为“学问之道,贵在实行,圣贤之学,俱在践履”,他的思想在日本有一定的影响。朱之瑜和黄宗羲、王夫之、顾炎武、颜元一起被称为明末清初中国五大学者。并与王阳明、黄梨洲、严子陵称为余姚四先贤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