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干舌燥

出自 曹植 《善哉行》

释义:嘴巴因缺乏水分而觉得干燥口渴。

现代解析

“口干舌燥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就是嘴巴干、喉咙燥,像大夏天跑完步那种渴得冒烟的感觉。但它真正的妙处在于,用身体的不适感来形容人说话说到极致的状态。

想想看,一个人苦口婆心劝朋友、滔滔不绝讲道理,或者情绪激动争辩到声音沙哑的样子——这时候“口干舌燥”就跳出来当裁判:话已经多到耗光口水啦!它像个小闹钟,提醒我们“话说到这份上够够的了”,再继续可能适得其反。

这个成语还藏着个生活智慧:说话是体力活。光用“累”字太单薄,而“口干舌燥”让听众瞬间共情,仿佛自己喉咙也跟着发紧。比起直接说“我说了好多话”,用这个成语就像给语言加了温度计,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可感可知。

曹植

曹植(192-232),字子建,沛国谯(今安徽省亳州市)人。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,建安文学代表人物。魏武帝曹操之子,魏文帝曹丕之弟,生前曾为陈王,去世后谥号“思”,因此又称陈思王。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、曹丕合称为“三曹”,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“天下才有一石,曹子建独占八斗”的评价。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“仙才”者,曹植、李白、苏轼三人耳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