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解析
“炙肤皲足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皮肤被晒得发烫,脚底冻得开裂”,但它的精髓在于用身体极端的触觉感受,比喻人经历双重困境——既承受酷暑的煎熬,又忍受严寒的折磨。
举个例子:想象一个外卖小哥在盛夏中午跑单,烈日烤得胳膊发红刺痛(炙肤),突然暴雨倾盆,他蹚着积水送餐,双脚泡在冷水里泡到发皱(皲足)。这种“冰火两重天”的体验,正是成语描绘的生存状态——不是单纯的辛苦,而是同时遭受两种截然相反的磨难。
这个成语的智慧在于:
1. 矛盾叠加:用冷热两极的冲突感,强调困境的复杂性,比单纯说“辛苦”更有冲击力。
2. 以小见大:通过皮肤和脚底的细微感受,映射更大的生存压力,比如打工人的奔波、创业者的劳心劳力。
3. 画面感强:读成语时仿佛能感受到晒伤的灼痛和冻裂的刺痒,这种具象化表达让人瞬间共情。
今天我们用这个成语,可以形容那些“顶着压力加班到深夜,又早起赶地铁”的职场人,或是“一边对抗病痛,一边拼命养家”的普通人。它提醒我们:生活的考验往往不是单一维度的,而真正坚韧的人,正是在这种“双面夹击”中依然前行。
宋濂
宋濂(1310—1381)字景濂,号潜溪,别号玄真子、玄真道士、玄真遁叟。汉族,浦江(今浙江浦江县)人,元末明初文学家,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“开国文臣之首”,学者称太史公。宋濂与高启、刘基并称为“明初诗文三大家”。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,途中病死于夔州。他的代表作品有《送东阳马生序》、《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