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愁善感

出自 清代 吴敬梓 《儒林外史》

释义:容易发愁和伤感。形容人的感情脆弱。

现代解析

“多愁善感”这个成语,说的是一种容易因为小事就产生忧愁和感动的性格特点。我们可以拆开来看:“多愁”指的是容易发愁,一点点小事就能让人心情低落;“善感”则是对周围的事物特别敏感,容易触景生情。

生活中,这类人往往心思细腻,比如看到落叶会联想到离别,听到雨声会觉得伤感。他们情感丰富,共情能力强,但也容易因为想得太多而陷入情绪漩涡。比如林黛玉就是典型的多愁善感——她会为落花流泪,也会因为一句无心的话暗自神伤。

这种性格像一把双刃剑:好处是能更深刻地体会生活滋味,适合创作艺术或安慰他人;但过度敏感也可能让自己活得太累。成语提醒我们:保持对世界的温柔没错,但也要学会调节情绪,别让“愁”和“感”变成心灵的负担。

吴敬梓

吴敬梓(1701—1754年),字敏轩,一字文木,号粒民,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。汉族,安徽省全椒人。因家有“文木山房”,所以晚年自称“文木老人”,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,故又称“秦淮寓客”(现存吴敬梓手写《兰亭序》中盖有印章:“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”)。后卒于客中。著有《文木山房诗文集》十二卷(今存四卷)、《文木山房诗说》七卷(今存四十三则)、小说《儒林外史》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