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乡情怯

出自 唐代 宋之问 《汉江》

释义:指远离家乡多年,不通音信,一旦返回,离家乡越近,心情越不平静,惟恐家乡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。用以形容游子归乡时的复杂心情。

现代解析

《近乡情怯》这个成语,描述的是一个人离家多年后即将回到故乡时,那种既期待又忐忑的复杂心情。就像你小时候在外地读书,放假前兴奋地数着回家的日子,可真到了家门口,反而心跳加速、手脚发凉——怕父母问成绩,怕邻居说变化,甚至担心记忆中的老巷子早已变了模样。

这种"怯"不是害怕,而是一种微妙的情感纠结:既渴望重温熟悉的乡音炊烟,又担心现实打破记忆中的美好;既想被故乡接纳认可,又怕自己辜负了这片土地的期待。就像游子手里攥着给家人买的礼物,却在村口反复整理衣领一样,所有的紧张都源于对家乡深沉的爱。

这个成语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,它精准捕捉了人类共通的柔软心理——我们最珍视的东西,往往让人又亲近又小心翼翼。这种情感跨越千年依然鲜活,无论是古人骑着瘦马归乡,还是现代人拉着行李箱出高铁站,心跳的频率原来如此相似。

宋之问

宋之问(约656 — 约712),字延清,名少连,汉族,汾州(今山西汾阳市)人,初唐时期的诗人,与沈佺期并称“沈宋”。唐高宗上元二年(675),进士及第,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,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,被召入文学馆,不久出授洛州参军,永隆元年(681),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。与陈子昂、卢藏用、司马承祯、王适、毕构、李白、孟浩然、王维、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