挠腮撧耳

出自 元代 关汉卿 《蝴蝶梦》

释义:抓搔腮颊﹐揪扯耳朵。形容慌乱焦急。

现代解析

“挠腮撧耳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抓挠腮帮、揪扯耳朵,就像猴子着急时的动作一样。它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人遇到难题时手足无措、焦躁慌乱的样子。

这个成语的精妙之处在于用简单的动作描写传递复杂的状态。比如考试时遇到不会的题目急得抓耳挠腮,或者工作中突发状况让人坐立不安——这些场景都可以用"挠腮撧耳"来形容。它比直接说"着急"更形象,能让听者立刻在脑海里浮现出那种团团转的画面。

使用时要注意两点:一是形容真实的焦虑状态,不是假装着急;二是通常带点幽默色彩,适合用在不太严重的场合。比如朋友约会迟到,你开玩笑说"看他挠腮撧耳跑过来的样子",既表达了着急又不会显得太严肃。

关汉卿

关汉卿(约1220年──1300年),元代杂剧作家。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,“元曲四大家”之首。号已斋(一作一斋)、已斋叟。汉族,解州人(今山西省运城),与马致远、郑光祖、白朴并称为“元曲四大家”。以杂剧的成就最大,一生写了60多种,今存18种,最著名的有《窦娥冤》;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,如:《单刀会》、《单鞭夺槊》、《西蜀梦》等;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、套数10多首。关汉卿塑造的“我却是蒸不烂、煮不熟、捶不匾、炒不爆、响珰珰一粒铜豌豆”(〈不伏老〉)的形象也广为人称,被誉“曲家圣人”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