忍气吞声

出自 元代 关汉卿 《鲁斋郎》

释义:受了气勉强忍耐;把话压在肚子里不敢说出来。[反]扬眉吐气。

现代解析

“忍气吞声”这个成语,就像一个人心里憋着火,却硬生生把话咽回肚子里。想象一下:你被人冤枉了,或者遇到不公平的事,明明很生气,但为了不惹麻烦、怕得罪人,只能板着脸不说话,硬扛着。这种“打落牙齿和血吞”的憋屈感,就是它的核心。

它的魅力在于戳中了现实中的无奈——不是所有事情都能靠发脾气解决。比如职场新人被老员工欺负,为了保住工作不敢顶嘴;或者家庭矛盾中,有人为了维持表面和谐选择沉默。但这种“忍”是有代价的:长期压抑情绪可能伤害健康,甚至让欺负你的人变本加厉。

这个成语提醒我们:忍耐需要智慧。有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,但过度忍让可能变成懦弱。关键要分清场合——对小矛盾可以一笑而过,对原则问题则要勇敢发声。就像弹簧,压得太久,反弹起来会更猛。

关汉卿

关汉卿(约1220年──1300年),元代杂剧作家。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,“元曲四大家”之首。号已斋(一作一斋)、已斋叟。汉族,解州人(今山西省运城),与马致远、郑光祖、白朴并称为“元曲四大家”。以杂剧的成就最大,一生写了60多种,今存18种,最著名的有《窦娥冤》;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,如:《单刀会》、《单鞭夺槊》、《西蜀梦》等;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、套数10多首。关汉卿塑造的“我却是蒸不烂、煮不熟、捶不匾、炒不爆、响珰珰一粒铜豌豆”(〈不伏老〉)的形象也广为人称,被誉“曲家圣人”。

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