离析涣奔

出自 明代 宋濂 《进〈元史〉表》

释义:同'离析分崩',形容国家﹑集团或组织分裂瓦解。

现代解析

“离析涣奔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散开、瓦解、溃散、逃跑”,合在一起形容一个群体或组织彻底分裂崩溃,像水泼在地上一样四处流散,完全失去控制。

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
比如一个团队原本团结合作,突然因为内部矛盾或外部压力,大家互相指责、各自为战,最后人心涣散,甚至有人直接退出——这种“从团结到彻底散架”的状态,就是“离析涣奔”。

它的核心魅力在于画面感极强:
“离析”像撕碎的纸片,“涣奔”像受惊的鸟群四散飞逃,短短四个字就能让人联想到一种不可挽回的崩溃场景。

使用场景:
1. 形容失败的组织(如:公司管理混乱,最终团队离析涣奔);
2. 描写战争溃败(如:敌军被包围后,瞬间离析涣奔);
3. 警示团结的重要性(反面教材:一旦内斗,离析涣奔的结局难免)。

注意:这个词偏书面化,日常中更常说“散架了”“彻底乱了”等口语表达,但若想强调一种戏剧性的崩溃效果,用成语会更生动。

宋濂

宋濂(1310—1381)字景濂,号潜溪,别号玄真子、玄真道士、玄真遁叟。汉族,浦江(今浙江浦江县)人,元末明初文学家,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“开国文臣之首”,学者称太史公。宋濂与高启、刘基并称为“明初诗文三大家”。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,途中病死于夔州。他的代表作品有《送东阳马生序》、《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》等。

0